实探内江医用猪产业园 “救命猪” 原来是这样诞生的
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
今年3月6日,西京医院完成亚洲首例、世界第5例基因编辑猪-终末期肾病患者异种肾脏移植手术。“移植肾脏在刘阿姨体内已正常工作202天,是目前全球异种肾脏移植存活超过6个月的两名患者之一。”9月24日,四川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璐,以此里程碑式手术为切入点,详细介绍了中科奥格医用猪产业园的发展情况。

中科奥格医用猪产业园航拍(摄影:罗佳)
当天,“万千气象看四川——甜美内江行”2025第三季度主题采访团来到了位于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的园区,一探究竟。
2019年,中科奥格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翻开了内江在异种移植领域的新篇章。2020年建成项目一期全国首个基因编辑小型猪繁育基地,2022年建成项目二期全国首个DPF医用猪繁育中心,2025年4月建成投用项目三期医用猪生物育种基地生产区。

尹璐介绍园区情况
尹璐详细介绍,一期基地为普通实验动物环境,现有基因编辑猪约500头,主要是基因编辑小型猪的保种繁育;二期基地为超洁净DPF环境,现有基因编辑猪20多头,这些基因编辑猪作为临床级别医用猪可直接用于人体器官移植;三期基地为SPF无特定病原级别的环境, 目前育有经剖腹产净化过的小猪100余头,主要用于胶原、生物补片、骨替代物等动物源性生物材料开发。“现在订单已经排到2027年,市场供不应求。”
透过展示中心的监控视频,记者们看到了医用编辑猪们的生活状况。一期基地,多头基因编辑小猪生活在一个圈舍里。二期基地里,每头医用猪享受单间住宿,饲养员穿着隔离服穿梭其间。
据了解,当一期基地内的怀孕母猪即将生产时,为避免产道污染,工作人员会对母猪进行“剖腹产”手术,再将取出来的小猪通过传送窗送到“隔离器”中,工作人员戴着手套对刚生产的小猪进行人工喂奶,一直到小猪3个月大,再放入二期实验室饲养。基地内的空气、饮用水都会通过过滤净化,饲料也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定制。
不仅是小猪,就连基地内的饲养员和工作人员的饮食、日用品都被严格管控。
尹璐举例说道,饲养员每3个月休假一次,返回基地,必须在宿舍隔离1-2天,检测取样,各种指标为阴性才能进入实验室。基地所有工作人员不能吃外面的猪肉,进入场内的蔬菜需要浸泡消毒,从衣服到日用品都由公司统一提供,严格控制生物安全。
截至目前,中科奥格公司提供的医用供体猪已经参与了国内10例猪-人体器官移植实验研究,为异种移植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验证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尹璐坦言,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内江市、资中县的大力支持,两级政府累计支持企业3968万元。此外,政府部门还为公司保障330亩项目用地,协调解决水电安装等各类问题31个,积极协助公司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,建成全国医用猪疫病防控示范基地等平台11个,支持承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,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、拓展市场创造了良好条件。









评论